内容摘要:大地艺术(Land art, Earthworks 或 Earth art)也叫地景艺术,是一种始发于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末和二十世纪70年代初的一种艺术运动,其表现为大地景观和艺术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这也是一种在自然界创作的艺术形式。大地艺术的创作旨在对地景的讨论,其作品经常出现在对公众开放,远离都市文明的地区,大地艺术作品时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变、侵蚀的客观属性。
开幕时间: 2018年9月29日上午9:00
展览时间: 2018年9月29日-2019年1月5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锦江乡中法农业科技园形象示范区
参展艺术家: 朱利安•德•卡萨比安卡(法)、 菲利普• 科林(法)、 傅中望、 顾雄(加)、 混合小组、 焦兴涛、 林景山(加)、 刘建华、 石头先生(法)、 法比安•维隆(法)、 王义明、 史金淞、 曾曦
策展人: 杨小彦、 克里斯特尔•蒙图里(法国)、 胡斌、龙邃洋
主办单位: 华侨城西部集团
协办单位:眉山市彭山区政府、天府新区彭山青龙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眉山中法农业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
大地艺术(Land art, Earthworks 或 Earth art)也叫地景艺术,是一种始发于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末和二十世纪70年代初的一种艺术运动,其表现为大地景观和艺术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这也是一种在自然界创作的艺术形式。大地艺术的创作旨在对地景的讨论,其作品经常出现在对公众开放,远离都市文明的地区,大地艺术作品时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变、侵蚀的客观属性。
第一届天府大地艺术节将于2018年9月29日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近郊的眉山华侨城中法农业科技园举行,这是在成都地区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性大地艺术节,主办方希望通过参与艺术家批判性思考的方式让艺术与自然环境互为作用,并通过大地艺术的形式让民众更深入地关注和反思环境生态议题。
首届天府大地艺术节的主策展人,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在解释艺术节主题“诗意的所在”时说道,艺术节主题灵感源于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题目《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指出,人的理想家园就是在宁静和谐中守望着岁月的流逝,这就是诗意,所以,“对于诗人来说,至高无上和神圣本来属于同一种东西,即澄明。”“澄明”本身就是诗的存在,是通向远方,在那里,葡萄闪闪发光,在那里,有陶渊明的理想:“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英国哲学家休谟也强调诗意对于人的重要性,他说:“最能改善人的气质的莫过于各种诗歌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研究,她使人产生一种怡人的忧郁感,这种情感最能与他人为善,与他人为友。”
对于坐落在四川眉山的“中法农业科技园”来说,这里所呈现的设计者对于环境风貌的理想,正是对诗意的阐释,其所面对的,正是诗意的所在。
诗意的载体是艺术,而且是公共性的、可介入的景观与大地艺术。我们在整个园区嵌入一系列的艺术创意,让艺术家在这诗意的所在按其对自然与大地的理解延伸对于艺术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与园区人的互动中,诗意自然而然地走向内心,成为每一个人真实的存在。我们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天人合一的核心则是,青山绿水才是我们真实的家园,如此,“澄明”落实为居所,生活则拥有了艺术的品质。
大地艺术节将依循城市山水主义的原则,根据园区的氛围呈现,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去构筑生活的写意与和谐。参展艺术家分别来自法国(四位)、加拿大(两位)、中国(七位),在国际及国内知名的当代艺术大咖、跨界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们分别是(以姓氏首字母排序)朱利安·卡萨比安卡(法)、菲利普· 科林(法)、范勃/混合小组、傅中望、顾雄(加)、焦兴涛、林景山(加)、刘建华、石头先生(法)、法比安·维隆(法)、王义明、史金淞、曾曦。
担任本届艺术节的策展人为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先生,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克里斯特尔·蒙图里女士, 著名批评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教授,加拿大独立策展人龙邃洋先生。
展览将于2018年9月29日在成都市彭山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内举行开幕式,展览将展至2019年1月5日结束。
【参展作品】
《心像》的作品创作动机来源于两个方向,一个是拉康关于镜像原理的表述,一个是物理学中关于衍射现象的阐述。前者为这件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后者为作品提供了实现的参考方向。 “实际上,对‘心象’而言——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在象征的效用的阴影中,我们有幸能粗略地看到 它的被遮掩的面影——镜中之像似乎是可见世界的入口。如果我们依照‘自己的身体的心象’在幻觉或梦境 中呈现的镜子排列进行判断,不管是关系到个体的形貌,甚至它的缺陷,抑或是它的对象——投射;如果我 们在那‘替身’的表象中——心理现实就是在此被表现出来的,不论它有怎样的异质性——来观察镜子装置 的功能。” 在这里,拉康使用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术语“心象”,用以形容人认识世界之初心。在这里,他 就像前辈佛洛依德那样,认为人的成长本身就是主体性存在之一部分,因而,婴儿期的表现必须纳入哲学思 考的范畴,并以此为依据,描述“可见世界的入口”的原始状态。
作为一名艺术家、策展人和老师,法比安·维隆从不同角度思考艺术。他的方法来自与艺术无关的个人事件,使他反思有关时间和美学之反复出现的问题,并继而通过探索具有弹性和象征意义的关系。法比安对事物的折射转变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从审美、诗意或哲学的角度揭示了非常广义的问题。
今天网购成为生活的日常,享受无缝对接的购物物流生活的同时,物体的包装往往成为随手丢弃的对象,这些投射着人类强烈欲望的物体,被揉作一团,与被使用前的鲜亮形成巨大反差。置放于青青草地,与美丽生态的环境相映成趣,令人莞尔的同时发人深省。
2014年,朱利安•德•卡萨比安卡推出了“走出美术馆计划”,将博物馆墙壁的画作带入街道。 “德•卡萨比安卡先生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上点缀着大部分未知的画中人,他们似乎已经逃离了他们的‘家园’”(《纽约时报》,2015年6月)。当我们都站在一件艺术品的前面,头脑中会出现这样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做到”,但很明显我们没有。就像我们以为当朱利安第一次把艺术作品移到街头时,一定会有很多人觉得很容易,并且仿效他。事实却并非如此,信不信由你。这个想法可能在空中打了个转而已。而实际上只有他坚持做到了。现在,他花了所有的时间将艺术品从博物馆的墙壁移到街道上,甚至很多博物馆里展示了他在世界各地街头拼贴画的摄影,并邀请朱利安把他们的藏品贴到街头。
园,繁体字那个框里面是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足,我理解是 围合一方士人立足之地,进而穿凿为士人精神自足的物质区间,或者非主流的不合作者的自闭自在的场域… …很显然“园”字现在已不是那么写了,至少是在我国现行的辖区内…… 其实也对,“士人”作为一个人群或阶级早已不复存在 了,而“人士”的所指是乎又过份暧昧和含糊不清,“元”则可理解为开始又或者是人的基本单元,只不过封闭还是延续的,而立足或自足与否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我开始收拾被拆掉的残垣断壁以及随处散落的枝枝干干,着手营造一个人的园子,一个简写的“园”子… …
作品《游戏通道》的灵感来源于范勃2016年的作品《世界³》,提取盲人纪录日常生活内容的载体,制成盲道、组合成迷宫形式的平地界限,成为公共空间中盲人与常人相遇的一个开放的游戏点。作品的内容上存在着两个交错的系统:盲人的文本信息与常人的视觉信息间的交错。两个系统在感知作品时会 采取不同的身体机能来获取信息,而这一切都可同时存在于一个场域内——有边界的”游戏通道”。
“向水而生”的观念是由小溪流出发,流向江河湖海的综合地理和文化结构的旅程,并对其潜力进行探索。通过将其作为历史分析的框架, 从而引起对跨洋关系和交流的关注,该作品意在建构和塑造一个当代移民浪潮中个人、地区与世界的文化身份之间的联系。小时候,人们总是很喜欢叠纸船,然后让它们顺着小溪漂流。人们相信这些小纸船满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走向世界,探索未知的地方。通过把长江及其跨越太平洋的地理和文化纽带连接起来, 该作品装载着包括艺术家从中国到加拿大的移民经历在内的理念向前航行。江河皆由小溪流汇集而成,并最终流向大海。而在艺术家的经历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人与文化的交融。对顾雄而言,“没有桥梁能帮助我跨越这些河流。为了能体验另一种文化,我必须跳进河流中经历长距离地奋争游拼,从而在差异中获得收益。这个过程充满了文化的冲突。我常问我自己,怎样才能把我生命中的最重要的河流联系起来呢?那就是我自己必须成为一条河流 —— 一条跨文化的河流, 一条迁徙的河流,一条从地区到全球的河流——只有这样才能够综合各种文化来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空间。”
在法语中,当人们想要说两个人和睦相处时,有人说他们都“听”得很好。因而石头先生希望中国人能“听到”来自法国的声音,在展览创建一个永久链接的装置,一个真正的单向链接,让您沉浸在巴黎的声音世界中。该装置可以在法国和中国之间建立完善的“隧道”。它将让步行者沉浸在巴黎的声音氛围中。步行者将被引导听取将在巴黎现场接收的声音。为了引起步行者的注意,湖边将播放8个站点,每个站点将在地面上展示照片; 只有在接近照片时,才能听到照片框架发出的声音。石头先生,将8个摄像头隐藏在巴黎的公共场所。8个不同的声音将在公园的8个点播出,就像接通法国的声音隧道一样。不要忘了我们和巴黎有6个小时的时差,冬天有7个小时。
辣椒是四川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式和佐料,也代表了四川人的独特气质和生活哲学的品味。林景山是国际公认在具象艺术领域独树一帜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同时加入现代主义的视觉性诗意。他善于用手工的方式把日常物件放大,强化物件的独有特质。辣椒是他常用的艺术语言,略带中性的视觉语意结合工业材质赋予了辣椒更具深层次的气质。这次展出的雕塑作品具有超现实的比例。尽管它们的形状和固体形态与辣椒相像,然而我们看到的却不只是实物形体。巨大的尺寸和多层不锈纲的条纹水平图案鼓励观赏者从超越主体的角度来考虑和思索,与超现实主义的“偏执狂批判”(Paranoic Critical Activity)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一种不合逻辑的方式来并列合理的物体导致无意识、潜意识、梦幻般的状态。合乎逻辑的实物辣椒被赋予如此超大尺寸激发观赏者的自由想像,听凭思绪在主观诠释的任何方向自由飞翔。 SAM LAM在这里创制了真实的形态:从二维的截面制作了雕塑的辣椒。不锈纲层次的水准图案强化了它所创制的固体形态。重叠的图画变成了固体的形态。
榫卯是傅中望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语言,《种子的嫁接》体现了艺术家对东西文化冲撞,融合,异质同构的深层思考,在运用这种中国古代特有的结构方式对现代社会哲学进行重新诠释。在一个传统美学惯性与艺术创新思维间存在巨大反差的时代,在一种艺术本体课题与文化取向间容易产生断裂的现实条件中,傅中望既清醒地着意于创作观念以勾连当代,又脚踏实地建构个人符号化的艺术呈现。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自身的艺术逻辑和语言方式。
五彩幡是藏地祈愿的宗教符号,红、黄、蓝、绿、白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作品单件以帆的造型为原型,分为红、黄、蓝、绿、白 5 件尺寸不一的户外绘画装置。落地安装后形成远航、飞翔、山峰意向图形排列。 帆的第一部分是艺术家在工作室创作制作完成,第二部分是通过与所在地展览期随着时间的延伸,风吹雨淋、日晒,与自然发生直接关系后共同完成。是一个动态和不断演变的过程,直至展览结束。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这个雕塑表达了我的感觉,理想的,梦想的地方是一种与心态相关的个体感知,它正在变化,不断发展。这项工作分为两部分;与家庭的抽象表示交织的3D网格。它可以唤起一个罗夏测试,一个形态化的形状来反映一个想法。我想用建筑工地的材料破坏这种虚拟方法。钢网总是隐藏在混凝土中,以巩固墙壁,地板或屋顶的结构。网格也是排版和图形设计中布局的基础。它已在逻辑上扩展到Web开发和3D软件。这个雕塑是这个相互作用周界的投影,一个包围另一种形式的外壳,一种图形生物。网格不固定以定义和谐形式,一切似乎都在动态感知中移动。观众可以花时间在它周围走动,通过结构观察景观,并想象这可以在任何有人居住的方向上生长。
摩登氧分是艺术与时尚的跨界平台,已成功举办过多次潮流网红展、品牌跨界艺术展。定期更新有趣、好玩的展讯,将当代艺术推向大众,让你时刻呼吸艺术的新鲜氧分!觉得我们有趣?欢迎来调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