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艺术/艺术事件
展讯|不在此山中–王伊楚个展

2018年07月20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dadi
分享到:

内容摘要: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将于2018年7月21日至8月25日在B展厅推出“不在此山中:王伊楚个展”。本次展览由蜂巢青年策展人于非策划,将呈现艺术家王伊楚自2007年以来的纸本绘画作品,旨在体现艺术家十年来所延续的美学线索,并且标注其在创作上的多次微妙转向。

15


展览时间: 2018/07/21 — 2018/08/25
展览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展览空间: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 王伊楚
策展人: 于非
主办单位: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将于2018年7月21日至8月25日在B展厅推出“不在此山中:王伊楚个展”。本次展览由蜂巢青年策展人于非策划,将呈现艺术家王伊楚自2007年以来的纸本绘画作品,旨在体现艺术家十年来所延续的美学线索,并且标注其在创作上的多次微妙转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王伊楚,于九十年代后期从音乐专业折返到绘画的创作中,在家学的影响下先是承袭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而后专注于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并转译出概念化的抽象符号,形成画面中兼容并蓄的形式构成。王伊楚的作品虽多以山水面貌呈现,她的意趣实际上远在山水之外。

王伊楚在2007年硕士在读期间形成了一系列较为集中的创作,由此成为了接下来十年间的阶段性起点。在以山水风景为呈现面貌的早期作品中,不难察觉王伊楚在有意地测试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布拉克处理树木和房屋的方式被她嫁接到对于山峦、流水和太湖石的解构上。她显然有意避免了视觉上的生搬硬套,并没有将均质化的几何形式分配给画面中每一个物像来承担,而是为其原本自然的形态保留了充足的余地。与此同时,王伊楚选择灰度相近的色彩,并取消了立体主义中素描般的笔触所堆砌的体积感,构成了一个扁平化的整体性空间,没有远近前后分别,只有上下左右的排布,就此同时抵消来自两种传统的标准化视觉。在此之上她特意选用了荧光质地的颜料,利用其感光变幻的特质打开了画面结构流动的空间,形成了一种个人化的色彩与形体的纠缠关系。

王伊楚的语言风格发生进一步变化,是她2012年在美国游学归国后。在她重新投入系统性的绘画创作中,对象依然是风景,但是画面中原本柔和有机的物象却被更加抽象化的几何状硬边色块所取代。画面中的山形仿佛不再是山的实体,而变成了山的投影;浓缩的色块散落地铺就在山形之上,简直可以从画面中轻易地攫取而出。如果说王伊楚的早期创作,追求的可能是塞尚画面中细节与整体结构紧密地交织在一处,“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水乳交融,那么彼时她则更着意于对山水构架进行更为彻底的离析。海外游学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王伊楚反观她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她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绘画进行对于东方传统的体认。很快新的变化又在画面中相继发生。非几何状的点线结构猛然间成为了画面的主体,迂回蜿蜒的形态是日月星辰的抽象化实体,也预示着生命初始的形态。继续追溯便不难在中国古代星宿图中找到其图像的来源,而那正是古人对于寰宇系统性认知的起点。与此同时,微小而不易察觉的人物剪影在画面中时隐时现,他们往往身处画面的角落与边缘,蓦然凭空降临般与身处的景观不期而遇。王伊楚似乎企图让人直面自然与自我的本质并进行追问:当一切的物象被剥离,余下的是怎样的真实骨架?

也许是源自于对象征主义的警惕,王伊楚在近作中产生了削弱物象符号化功能的倾向。点线结构由抽象的形式转为静物般的构成,从扮演未知命理内在规律的意象退守为对其自身结构的指向。至此,画面中具象的高山与流水统统隐去,风景本身已经逐渐虚化成混沌的背景而脱离了标准化的形制。回到最初,王伊楚开始绘画的初衷也许是获得一种伍尔芙式的创作自由,而当她已成为石守谦笔下“退入自我之艺术探索”的创作者,将两种传统全然内化并转化,此时形式的外衣尽可轻轻拂去,无需固守于此山之中。

【参展作品】

16
王伊楚 迟疑的线 2017 纸本综合材料 46.5×45.6cm

17
王伊楚 白水 2007 纸本综合材料 133×66cm

18
王伊楚 黑石 2007 纸本综合材料 133×66cm

19
王伊楚 星辰之三 2013 纸本综合材料 22×44.5cm

20
王伊楚 星辰之七 2013 纸本综合材料 22×4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