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呼吸之间
“85后新锐艺术家的生物学异见”——郑龙一海作品展&分享会

让生活和艺术发生关系

2017年10月25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Modern O2
分享到:

内容摘要:在多功能空间做艺术展是一种挑战,这里没有专业画廊的灯光和布展设备,但却为大多数普通人提供了接触艺术品更多的可能性。

郑龙一海作品展&分享会
一个视觉艺术家的世界观

“在多功能空间做艺术展是一种挑战,这里没有专业画廊的灯光和布展设备,但却为大多数普通人提供了接触艺术品更多的可能性。”

fengmian
活动海报


21号下午14:00和晚上20:00,艺术家郑龙一海的个人作品展及分享会在虚荣空间东山口店举行。在这座已经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别墅里,这处用五面镜子搭建起来的特色廊道,星光错乱的打在眼前,像是容易让人迷失的Wonderland——一座「虚荣」迷宫。

1
虚荣空间“迷宫”



▌迷宫,是虚荣空间和郑龙一海之间的某种微妙连结

2016年,「虚荣」曾展出郑龙一海的“私人生物学”和“空气蛹”系列作品,现在,他带着近3年的作品和新作《前人类学》回到这里,分享自己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的世界观。

1 (2)
“私人生物学” 虚荣空间展出作品

1 (4)
“小径分岔的森林” 虚荣空间展出作品



▌郑龙一海:作品中肆意生长的生命力

活动伊始,艺术家郑龙一海向现场嘉宾介绍了本次的参展作品,包括《小径分叉的森林》、《私人生物学》、《空气蛹》及最新手工新书《前人类学》。活动在现场自由的艺术氛围中进行,艺术家郑龙一海也与观众进行了轻松而有趣的互动。

1 (3)
郑龙一海向嘉宾介绍本次展览作品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c1 preset
郑龙一海向胡赤骏教授介绍本次展览作品


在随后的开幕式上,特邀嘉宾著名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邓箭今教授,著名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樊林教授,著名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冯峰教授,美术史研究者何小特先生,艺术家、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杨义飞老师以及摩登氧分、外壳画廊艺术总监曹芷宁女士莅临了本次活动并对本次展览表示了认可和期许:

郑龙一海的创作是多元、新锐的,还带有一点偏执的感性。他把对世界的感知转化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方式,在作品中源源不断呈现出肆意生长的生命力。

1 (2)
邓箭今、樊林、蒲荔子、郑龙一海、曹芷宁、冯峰(从左到右)


在晚上的创作者沙龙分享会上,郑龙一海对话美术史研究者何小特,用轻松地方式分享了他的绘画和摄影创作脉络,也和我们分享了他对这个社会的一些个人看法。

1 (1)
分享会现场

1 (5)

分享会现场


▌让艺术与生活发生关系

展览及分享会地点选取于「虚荣」空间,如虚荣空间创始人、作家蒲荔子及艺术家郑龙一海在现场说的那般,在一个多功能的空间里做艺术展是一个挑战,但脱离了统一白墙的传统展览空间,当艺术品自然的融入到有温度的生活当中来,让艺术变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只活在象牙塔里,也未尝不是一种对当代艺术的尝试和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t1 preset
活动现场


当代艺术的巨大可能性是未知的探险,艺术家郑龙一海也试图引导大家以当代艺术的视角观看我们的生活,观看这个当下社会所存在的这种种问题,而不是因为生活的繁杂琐碎,则对它麻木。

6
活动现场


郑龙一海 作品


从《空气蛹》、《私人生物学》、《小径分岔森林》到《前人类学》,郑龙一海用绘画、拼贴、摄影等各种创作手法,在逐一描述他所见所感受的日常经验。他试图将灵魂融进故事里,不拘泥于技巧和材料,把日复一日的思索、经年累月的感受,尽可能地表达并呈现在那些带有挑衅意味的作品中。

321
小径分叉的森林#009 局部

1 (11)
小径分叉的森林 #007

2 (6)
私人生物学 NO. #15

1 (3)
小径分岔的森林 #002

123
小径分岔的森林 #008 局部



▌《前人类学》探索人类的奥秘

在这次展出的新作《前人类学》里,郑龙一海选用了50-70年代旧医学书为创作媒介,在上面进行绘画创作,且所画的内容都与旧书页有某种互文的关系。里面新锐地描绘了生命原理和进化历程:婴儿的诞生、基因的突变、人类自发性整容、生命体的进化到异化。

郑龙一海把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化作艺术创作,在基因分子、DNA细胞演变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探索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体现的扭曲和异化。作为本次活动合作媒体,摩登氧分采访了艺术家郑龙一海,并有了以下一次有意思的谈话。

1 (1)
《前人类学》封面

1 (10)
《前人类学》书影

1 (11)
《前人类学》内页



摩登氧分 × 郑龙一海


M:摩登氧分
Z:郑龙一海

M:和我们分享一下新作《前人类学》的创作背景吧。
Z:《前人类学》系列作品是本人长期项目,始起于2012年的《私人生物学》,也因我自幼对生物科学感兴趣。关于手工书《前人类学》的形式,我用收集的多本50-70年代旧医学书,根据叙事思路拆解书的各章节内容,用旧书页面取代纯白画纸,在上面进行绘画再创作,所画的内容都与旧书页有某种互文的关系。因为这样的风格和主题,我采用了手工装订、风琴折页这两种古老的装帧方式,最后将其重组成新书《前人类学》。

1 (12)
《前人类学》以风琴折页的装帧形式

1 (15)
《前人类学》手工装订


M:为什么把这次的手工新作叫《前人类学》?
Z:之所以叫《前人类学》是对应我们当下所处的后人类时代,后人类表征已经非常明显,恋爱和性爱的对象已经可以被科技产品取代了。科技伦理在颠覆人文道德伦理这一说,可以想象一下:人和机器人生出来的小孩长什么样的?

1 (14)
《前人类学》

1 (16)
《前人类学》


M:这是一个被推着走的时代,你是如何看待技术起源与现代世界的因果关系?
Z:我不否认科技对人们生活改善的正面性,但对其扭曲自然法则的态势有强烈的警惕性。

1 (5)
《前人类学》

1 (11)
《前人类学》


M:本次活动以“一个视觉艺术家的世界观”为主题,不如和我们分享你作品里表达出来的世界观?
Z:作为一个创作者,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考虑问题,因为没有“正确”世界观,每个人的道德观都是片面化、带有偏见的,这里的偏见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正是各种带有各自文化基因的“偏见”组成了我们的三观。我觉得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有待重组,但我不希望重组的主体是人工智能。

1 (8)
《前人类学》


M:包括《空气蛹》和《小径分叉的森林》,发现你作品似乎很喜欢用一些小说的名字或元素命名,是基于喜欢还是因为它也能表达你作品中的涵义?
Z:首先是基于个人(偏见)趣味选择,但文化基因学不就说的这个道理吗?在带有前人重重印记的基础上再转化、演变,从文学转译图像这个创作过程中,创造性的想象力很重要。如果动不动就说创造出前无古人“全新的”作品会显得自大。

1 (10)
《前人类学》


M:你说看作品的门路,懂的同行一看便知,你是更追求作品的技艺,还是作品本身表达的含义呢?
Z:同等重要,相互承载。我们将技艺具体一点说就是“视觉语言”,艺术作品的理念需要带有创造性视觉语言的支撑。所以不能将两者二元对立。

1 (14)
《前人类学》


M:看你的作品和你的文字,觉得你是一个很喜欢看书的人,不知道艺术家平时主要关注什么领域比较多?
Z:一个很喜欢看书的人”听起来太老气了,还看什么书?!我们不都是在看流行资讯吗?

感谢艺术家参与了本次采访,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郑龙一海的新锐作品。


艺术家 郑龙一海

10


郑龙一海,独立艺术家,其作品曾展出于喜玛拉雅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21世纪民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6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

曾荣获新星星艺术场大奖; 折桂枝2014中国新锐绘画奖; 曾获得二〇一五新锐摄影奖New Talent Award提名; 2015三影堂摄影奖提名等,并于2016年独立出版摄影书《空气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