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锡人的心脏”为我们带来了绝妙的后网络时代的艺术而且人前人后排队大长龙,堪比“国民老公”王思聪的“网红趴”!这个中究竟是有什么魔力?
绘画、摄影、雕塑
当代艺术有没有一种更新颖的形式?
总是喜欢宅在家不想出门
有没有一种展览让你不惜排队也要去看?
近期展览“锡人的心脏”
就为我们带来了绝妙的后网络时代的艺术
而且人前人后排队大长龙
堪比“国民老公”王思聪的“网红趴”
这个中究竟是有什么魔力?
王思聪开的”拜金“网红派对
那些都太初级 而且都看腻了!
本期摩登大咖就和大家分享
下面这波才是真正有趣的
先锋科技艺术大趴!
▼
首先来看看当天的展览开幕现场,从白天到黑夜,派对的人都不曾间断。在后网络时代,一场展览的体验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如何打造一个火热的派对,让所有人走进展馆?
展览“锡人的心脏”从策划理念、创新的观展方式和展览艺术品,以及创始人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出发,用日均上千的访客量作出了回答。
核心:拥有艺术的温度
“锡人的心脏”概念源自经典童话《绿野仙踪》。稻草人想要一个大脑,懦弱的狮子想要勇气,而铁皮人想要一个心脏。展览汇集了国内外12位(组)受关注的年轻艺术家,试图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来回应和反思网络时代。
●“ 我们来到了锡人的时代,锡人是否已经寻找到他的心脏?或者,他还在寻找吗?他的心脏是否跳动,而充满温度?我们身边这么多电子产品,我醒着的一半时间都在手机上。” —— 策展人黄勖夫
网络传播、数字化技术无不渗透各行各业。在阿尔法go打败了柯杰之后,智能科技在与人类的博弈中的胜利让我们看到了机器的“觉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术也会有着被科技渗透的成分。
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在冰冷的科技时代,艺术更加需要人类的温度。当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相对变得越来越少,如果艺术的传递能够亲密人们之间的交流,带来交流、回传的温度。
那么此时的温度,也是那一颗锡人跳动的“心脏”
在杜尚之后
日常品与艺术界线被打破的同时
也划出了艺术创新的天花板
任何局限于日常之内的艺术行为
都难以再被称为“新形式”或“新观念”
而艺术领域与新科技的结合
便是那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一场超越“五官”的体验
以往的观展更多是视觉上的欣赏,而“锡人的心脏”将透过嗅觉、触觉、听觉、味觉等五种不同的感觉,让艺术结合科技方式所呈现在观众面前。
声波、科技仪器、电子设备、VR技术、电子邮件、ins等社交工具……各种后网络时代各种元素、数字机械学与互动装置作品以刺激观众的各项感官。
听觉
黎巴嫩艺术家劳伦斯·阿布·汉姆丹带来的作品《表像之下》,是用“消音涂料”画出了一组测谎仪上波浪线的木板,并列朝向一只不断播放着人声的音响。
它背后指向的是西方许多国家的边境机构,在判断外来者是否有资格申请难民身份时所采用的测谎仪。
味觉&嗅觉
美国艺术家肖恩·拉斯佩特在2012年创作的作品《与“可口可乐™”成分对应的异构配方》,在现场展示为被封装在一截试管里的棕色液体。他使用与可口可乐的原料相对应的“同分异构材料”重组了这种饮料。
虽然实验结果是“反可口可乐”的,但它的颜色、味道却与之极其相似。拉斯佩特在对“自然”与“合成”的理解和障碍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帕米拉·罗森克朗茨《深入研究》看似低调的外下,实则是一个冰箱中挤满了几十个voss的水瓶,瓶中液体呈现出我们所熟悉的肉质感的色调,这些颜色暗指了人类的生理性实在。
五感之外,后网络时代艺术已然被各项科技渗透。
数字化
英国艺术家瑞恩·甘德带来的作品《“受欢迎的作品”夫人》,它的外表看起来像一双卡通玩具质感的眼睛,但内部实际装有高灵敏度的感应器,可以与来访的观众直接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无视、翻白眼或这露出怀疑的神情。
所以这一双能跟随人表情的变化而变换目光情绪的眼睛。
VR技术
VR技术时下流行的今天,美国艺术团体新感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Feeling)就此创作了《踌躇者》。他们模拟一个大型的仓储式销售空间,观众进到体验区时会戴上VR设备,耳机、眼镜、手柄等。
在虚拟场景里观众可以看到看到一箱粗糙的牛油果,抓起一颗,界面立即切换至牛油果农场。参观完毕后,有需要的还可以在旁边的的亚马逊网站直接刷信用卡下单购买。
也就是,你在虚拟场景看到的那颗牛油果,是真的可以买!
后网络时代影像艺术
本次的“锡人的心脏”里展现的艺术作品中也带来后网络时代的影像艺术,吉莉安·威尔灵《你的风景,2015-17》。
其实在早前国内就有关于后网络时代艺术的探讨,如艺术家焦应奇的“超文本”艺术实验、冯梦波、邱志杰、徐坦和曹斐等艺术家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装置计划以及公共参与意识的激进艺术形态。
显然 后网络时代的艺术
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和观展方式
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展体验
虽然数字、科技不像人文那样
充满想象和美感
但它总是有指引着一个时代前进
甚至是拥有划时代的能力
在这样的后网络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握着一颗“跳动的心脏”
去打造线下的展览派对?
有创意的布展
为了打造更创意、贴合主题的体验感,来到木木美术馆的观众置身在展厅中不再是以往的观展方式,而是可以亲自走到作品中央,并且部分作品还能够参与互动。
在布展也并非仅仅是简单地陈列,展厅入口需要穿过一条金属质感的通道,类似于通往“锡人的心脏”的道路,然后才能开始观展的旅程。
提升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由艺术家刘娃、作曲家 Sam Wu、钢琴家张楚晗,以及脑波控制研发公司 BrainCo 合作而成的作品《Still》,是一件融合脑电波科技与实验性乐的艺术项目,主要的目的是使得观众用集中的意念与来装置实现互动。
装置设立在一个昏暗的小房间里,桌面上摆放着台灯、水墨、线装书和盆摘,同时伴随着钢琴空灵的声音,桌上的树叶轻微颤抖,墨汁也泛起波纹。
前来互动的观众来到装置前需要戴着可以捕捉脑电波EEG头环,当观者在读书中故事时,注意力越集中,台灯就会逐渐明亮,墨汁不再涌动,树叶停止摇晃,周边的环境便会趋于平静。
利用社交媒体效应
在作品《出色和完美》中,艺术家乌尔曼以摄影的方式记录呈现半虚构式表演,包括进行丰胸、参与 Zao Dha Diet(一种健康饮食方式)和钢管舞课程,随后发布在 Instagram 上,进而带来一定的媒体社交影响力。
而木木美术馆的创始人黄勖夫与雷婉莹(晚晚)也都是网络红人。他们拥有强大的社交网络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仅仅是微博预告阅读量就高达了138万和163万。
晚晚,微博一百五十多万粉丝。出生于香港,英国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是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硕士。
高学历的她还拥有令人羡慕的爱情,2014年,她和与爱人林瀚创建了中国最年轻的私人美术馆木木美术馆,还在2016年成为亚太艺术界最受国际关注的40位年轻人之一。
最为本次的策展人及木木美术馆创始人之一的黄勖夫,是策展人也是收藏家的他,本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均是他的藏品。他在 Instagram 也是非常活跃,利用了社交网络加大了展览带来的宣传力度。
有一句俗套的话:网红的朋友还是网红。晚晚和勖夫带来的影响力,辐射出去的网络红人利用他们的社交媒体圈将本次展讯传播出去,进而带来的更多关注量。
黄勖夫说: “中国的观众们跟美国很相像,什么最 Instagramable(适合发社交网络),什么就最火”。
尽管前来参展的每一位观众都并非了解一个展览背后表达的意义和价值,但无可厚非的是,哪怕这些观众只是为了进来拍一张照片,起码他们入门了,这是关键一步。
从办展的选题到整个核心策划,从内容的创新程度到背后运营人的社交媒体效应,一场火爆的网红展览背后有一定的成因,而我们也可以借鉴木木美术馆的运营之道。
无法忽略科技带来的与真实生活的疏远度,但当一场展览依旧能拉近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靠近真实或者有所启发,其中的体验便依旧有意义。
摩登大咖看好后网络艺术这块“处女地”,也期待未来这种艺术与时尚之间有更多、更大的跨界合作的可能性,那就很棒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