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郑龙一海的摄影作品中的种种故意失焦的镜头往往带有不可言喻的魅力,支离破碎的虚像透露出神秘主义的某种暗喻。
最近见到郑龙一海,是在今年夏天一个炎热的下午,他手里拿着他今年独立出版的摄影书《空气蛹》,他显得格外重视这本摄影集,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他的摄影书出版的第一本。这部极具轻盈质感的影像集已经于2016年的8月在“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项目中巡回展出,同时这部影像集也被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收藏。(此书也参加了今年第三届丹麦奥胡斯摄影书周(Photobook Week of Aarhus))。我很喜欢郑龙一海的新版《空气蛹》,喜欢里面新旧照片所带给我的触动,那极具虚无感的场域和空间,仿佛照片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奇遇的故事。正如这部影像集的名字《空气蛹》“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中象征邪恶力量的意象,也是通往另一个维度世界的进出口”。(选自郑龙一海自述《空气蛹——觅母的变异体》)
Air Chrysalis-Photo book images#-15
Air Chrysalis-Photo book images#-43
Air Chrysalis-Photo book images#-8
郑龙一海的摄影作品中的种种故意失焦的镜头往往带有不可言喻的魅力,支离破碎的虚像透露出神秘主义的某种暗喻。乍看画面中的人物、场景都有虚幻感,画中的人物都模糊不清,甚至到了抽象化的地步。这种模糊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虚化,把照片经过转译后,作品变得更有力量。这种打动人的力量不仅来自于拍摄技巧,也来自于艺术家对素材的选择及主题的思考,以及对摄影本体语言固执的背叛。从而使观赏者在这些“模糊”的作品面前产生一种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悲观疏离感,从而解构当下的现实生活,或者说是他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某种叛离。
郑龙一海的作品就是这样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反复转换,艺术家对事物的“快照”,比对某些“艺术性”的照片更让人感兴趣。由于影调的柔和、形体的模糊,充分流露出艺术家虽外表阳刚内心柔软的本性和对事物异于常人的敏感度。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陈旧照片,还是尖锐而具有飞速流动感的类似抽象绘画一般的图像,都可以隐约地感受到艺术家更多的依赖内心直觉,表现出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又与之保持距离的风格。
在《空气蛹》中,“蛹”是艺术家活跃的想象,可以把象征和想象、幻象融为一体,“空气”代表着的是艺术家精神和艺术的被动经验模式。《空气蛹》这部摄影集是超越纯粹视觉化的一股意识力量。如果说影像和文字像绘画和诗歌一样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姐妹关系”,那么在《空气蛹》中,艺术家把影像视为了一种可视文本,通过这种方式打破现实叙事的束缚。对观者来说,图像与文本是开元的,可从非线性结构的文本阅读产生各自的观照。 纵观这部影集,其倾向于“意识流”的编辑方式是不为一般读者所接受的,受众小就无法按照常规出版社的方式进行出版与营销,过度个人化、去除故事情节的编辑方式也注定了它是一本冷门书籍。
书中的第一章选用了不少老照片,遗落的照片即是时空胶囊,被时间侵蚀的图像让人无从得知其往昔故事。(选自郑龙一海访谈中的自述《空气蛹——觅母的变异体》) 。郑龙一海将他自己对这些时空胶囊的想象放在图像上,而这些图像就在他选择的那个时刻显示出了另一种意义。在解构主义的理念中,图像与文本的意义会随着语境而变化,在后现代的艺术语境中,选择也是一种创造。
影像集中有些作品留下了明显手工处理的痕迹,这是作者故意放大照片中时间留痕的印记。让人产生对未来的期待、对现实的逃避、对过往的追忆。
《空气蛹》中,艺术家的想象契合了语言和影像之间的裂痕,也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是为消解文本世界内部的一些对立冲突而设计的,最主要的就是图像和使用图像的言语之间的裂痕。
读完《空气蛹》后(是的,你没看错,我就是用一种阅读的方式去尝试感受艺术家创作),仿佛也进入了这个由空气营造出来的蛹,眼前漂浮着的不知是艺术家为我建构的影像还是现实中真实的图景,再引用艺术家的一句自述“只要是绝对纯粹的,那就是有意义的”。
【关于艺术家】
1988生于中国广东,201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其作品曾展出于喜玛拉雅美术馆、今日美术馆、21世纪民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等,其中新作《空气蛹》被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收藏。
主要奖项:新星星艺术场大奖;折桂枝2014中国新锐绘画奖。曾获得二〇一五新锐摄影奖New Talent Award提名;2015三影堂摄影奖提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