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埃利亚松是当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他是一个有着科学家脑袋的艺术家,并且他观照自然,又极其关注日常感受,这使他有一种能让空间充满能量的魔力。埃利亚松的作品并非一个单一的平面或立体,而是一种整体的感受,他的作品在不断邀请观众进入他的艺术世界,以此来唤醒观众内在的感官。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艺术家简介】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1967年出生,丹麦-冰岛艺术家。他的创作涉及装置、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诸多领域。埃利亚松目前生活与工作于哥本哈根和柏林。
1997年至今,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全球众多知名艺术机构成功举办过个展,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Martin-Gropius-Bau, Berlin)、巴西圣保罗SESCBelenzinho 和SESC Pompeia艺术中心及圣保罗州立美术馆(Pinacotecado Estado, São Paulo)、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等。
1995年,埃利亚松在柏林成立工作室,目前团队已近80人,其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建筑师、档案工作者、行政人员和厨师。他们与埃利亚松共同进行实验、开发、创作艺术作品和展览,并通过数字与出版等渠道纪录和传播其作品。
2009 – 2014年,埃利亚松在柏林艺术大学(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任教授,他与学校合作发起了艺术教育机构——柏林空间实验学院(Institut für Raumexperimente)。2014年,他成为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大学艾尔艺术与设计学院(Alle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的副教授。
2014年,埃利亚松与其长期合作伙伴、建筑师塞巴斯蒂安·贝曼(Sebastian Behmann)在柏林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艺术与建筑工作室——他者空间工作室(Studio Other Spaces),工作室专注于跨学科和实验性的公共空间建筑项目。
2012年至今,埃利亚松与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Frederik Ottesen)共同致力于推广“小太阳”(Little Sun)计划,为生活在电力供应匮乏地区的人们制造及分发太阳能灯具。
2016年3月底,世界知名的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无相万象”(Nothingness is not nothing at all)在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从1990年代至今其艺术生涯各个阶段的作品,包括装置、雕塑、绘画、手稿和影像等。此外,艺术家还为本次展览空间特别创作了几件新作,其中包括大型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开放的金字塔》(The Open Pyramid)(2016)
关于题目: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Nothingness is not nothing at all,中文译为“无相万象”,直解其意,即“虚无并非什么也没有”。对此,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本人的想法是:
展览的名称实际上与各种类型的思维方式都有关系,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冥思性和感悟性。此外,它也与极简主义有关,意在为“虚无”赋予更多价值,或者说更加关注于人的感觉、感情以及认知。我想用这样一个题目来对物质主义和人类的贪婪提出异议。如今有太多人将成功定义为物质上的成就,而我们希望通过一种直接了当的方式去告诉大家:你应当摆脱那种传统上对于成功的定义,你原本就可以非常成功而且幸福。
现场
艺术作品本身无所谓成功与否,真正的成功存在于你看待这些作品的方式之中。对于我来说,成功产生于两件事物或者两个人之间,而非某一件单独的事物或某一个人的身上。
由铝制框架和反光面板组成的大型金子塔悬挂11米高的混凝土拱顶下,离地2.5米。开放式塔尖处的聚光灯在金字塔内部投射出明亮的光圈,随着视角变换,金字塔将带领观众进入立体的错觉空间
《开放的金字塔》一共拥有四个侧面,与平常的金字塔相比,它有着内外相反的特点。你可以明显地发现它有着金属制的外表面,而真正的“外表皮”则覆盖在内表面,就好像是一个被翻面的屋顶。金字塔的侧面与地面呈45度角,当走进内部,你可以看到侧面上的反光,而被反射出来的地面影像又将内部的空间塑造成一个“立方体”。在这里,内部的想象空间要远远大于外部,而这一点又和传统的金字塔相吻合。
【为龙美术馆个展所做的作品】
艺术家将黄浦江的水注入一立方米的模具中冷冻成形,总共5个一米见方的冰块按照不同的融化状态排成一列,其中一块完全融化后会被全新的冰块替代,因此,作品不断地改变着状态,最初的序列被不停地打破和重建。而冰块消融的时间则基于美术馆内部的温度与湿度。
【主要作品】
参差不齐的黑色反光火山玻璃覆盖了美术馆展厅的一块地面,使观者无法进入其中。这一作品灵感来自位于冰岛高地赫拉芬提努斯克(Hrafntinnusker)的黑曜岩原野,该装置则在龙美术馆中模拟了火山地貌
这组作品由十二组共七十二幅圆形单色画构成,呈现出所有可见光的渐变色调。该系列作品是艺术家与色彩化学家针对可见光谱所进行的研究,特殊的纳米级颜料均根据可见光谱精确调制
二十七面椭圆形的黄色镜子在墙面上排成三行,镜子的材料为人工吹制的镀银玻璃。每行镜子都呈现正圆形至椭圆形的规律变化,形成一系列旋转圆盘的效果。二维绘制的椭圆形看起来与三维空间中倾斜的圆形相同,这件作品在探讨这种固有视觉上的模棱两可的同时,也强调了观者的视角与形变的关系
该作品是艺术家对太阳运行轨迹进行研究的例子之一。三十九个镜面水晶球在墙面上排成一道弧线,所展示的是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秋分当日)广州的太阳运动轨迹。越靠近弧线的顶端,各球体间距越大。部分球体内置镜面,外涂黑漆,弧线两端的球体完全涂黑(模拟日出、日落前后),弧线顶端的球体则完全透明(模拟正午时分)
观众可以通过视平线高度的狭窄水平开口窥视一个不停变幻的世界。该作品的内部被紫外线灯管照亮,无数泡泡飘散其中,在飘向黑暗高处的过程中因光线照射而变得闪亮多彩。它们不间断地出现、消失和变化,并在此过程中持续碰撞、融合或爆裂,最终沉入平静的水面
安装在天花板上的软管喷射出细密的水珠,形成一片水帘。聚光灯将光束投射其上。从特定角度看去,彩虹显现于水帘之上。随着观众移动的位置,彩虹亦不停改变着其形态
聚光灯投射在缓慢旋转的环形棱镜上。随着棱镜转动,圆形和弧形的光被投射在四壁上,其中一些是白色的,另一些则如同彩虹
自公元十一世纪起,暗箱(小孔成像器)就被作为光学装置使用。暗箱由暗室与墙上的小孔构成,光线透过小孔会在箱壁上形成颠倒的影像。在该作品中,透镜将把美术馆户外的景观实时聚焦在黑暗展厅中的半透明圆形屏幕上
作品反映出艺术家对“螺旋和漩涡中的动能”的兴趣。装置由两组逐渐缩小、盘绕方向相反的螺旋件构成。一组是弯曲的钢管,另一组是三角板。作品最初名为“Wiebelwerk”(2012),作为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Lenbachhaus)的场域特定作品展示,后被整体镀以黄铜并更改为以水平方向展示,这样,观众能更直接地看到漩涡的深处
三棵栽种在银釉瓷盆中的仙人掌,被分别放置在三个倾斜的太阳能灶中央。太阳能灶表面经镜面抛光处理后的铝板包围着仙人掌,呈现出多个分散的影像。随着观众的移动,反射的影像也随之变化,形成对观者的动态回应
这一悬挂的雕塑将两个不规则多面体相嵌,组成一个由半透明滤光玻璃和薄壁不锈钢框架构成的独立球体。外层多面体钢架的顶点与内层的镜面五边形中心对应。由于滤光玻璃的面板能拦截光线并映射周围的环境,因此,不同的光照条件和观者所处的位置将使作品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2009年起,埃利亚松与色彩化学家合作,根据可见光谱调制特殊的纳米级颜料。此后,埃利亚松开始利用这一调色板创作《颜色实验》系列绘画
此次展出的《颜色实验》系列作品位于一个特制的空间内:展厅光源在白色灯光与单频黄色灯光间切换。在黄色灯光下,作品为黄黑色调的灰度绘画;在白色灯光下,所有的颜色可一览无遗
除了展品之外,现场还有一系列精美的书籍、画册和小作品可供阅读和欣赏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展览时间:2016年3月20日至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