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艺术/艺术事件
展讯|《流动的体认》五人作品展

一个不同取向自我体认的流动的微缩图景

2015年12月28日 本文来源:Modern 02 图片来源:Modern 02 作者:betty
分享到:

内容摘要:体认,强调来自身体力行的认知,强调由审视自身生命机制以及外部世界运行规则而来的参悟。这种认知经验又有着多重的变量,它与性别、地域、成长经历以及文化语境等有关,尤其在今天这个驳杂而讯息万变的时代,它经常处于一种流动当中,随情境而改变和转化,然而又不时地回返和会通冲撞。正因为这种驳杂、多元及流动,由体认、认同所产生的共同体不是整一化的,而是局部的、交叉的,并具有内部差异的。此次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五位青年教师及艺术家的展览就构成了一个不同取向自我体认的流动的微缩图景。

    

1

    
展览时间:2015/12/31-2016/1/6
开幕时间:2015/12/31 下午4:00
开馆时间:上午8:30-下午9:30
参展艺术家:王怡、肖旭、吕青、肖映河、张海鹏
学术主持:胡斌
展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流动的体认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副教授)

    
    体认,强调来自身体力行的认知,强调由审视自身生命机制以及外部世界运行规则而来的参悟。这种认知经验又有着多重的变量,它与性别、地域、成长经历以及文化语境等有关,尤其在今天这个驳杂而讯息万变的时代,它经常处于一种流动当中,随情境而改变和转化,然而又不时地回返和会通冲撞。正因为这种驳杂、多元及流动,由体认、认同所产生的共同体不是整一化的,而是局部的、交叉的,并具有内部差异的。此次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五位青年教师及艺术家的展览就构成了一个不同取向自我体认的流动的微缩图景。
    
    五个人的教育背景以及艺术表现手段都有差异,思考角度和切入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五人当中,王怡是周转地点最多的,生于上海,赴北京求学,之后来广东工作,她的画风和主题也经历了比较多的变化,现在的《守》系列作品聚焦于漆黑中的小簇光源的捕捉,这种沉静而孤寂的“守候”也许正是其内心动荡感的反衬。

3
《守》(五) 王怡
    
4
《守》(六) 王怡
    
5
《守》(三) 王怡

    
    吕青的近作易于让人联想到性别身份的问题,刚与柔,冷峻与璀璨,还有那层层拉开所导引的神秘所在,似乎都离不开作为女性从自身身体感知而来的经验。然而,她并不主要着力于性别身份的体认这一层面,而更多的是以此开启发现、探索某种生命秘密的门扉。

6
《我构想的风景中》吕青
    
7
《一念之间》吕青
    
8
《我梦想的和现实的》吕青

    
    肖旭还是一如既往地以极其写实的方式刻画着身边的青年人物,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似乎被凝固在了某个时刻,显得戏剧化而又滞板。有意思的是,他将当下生活中的定格化的青年像与中国传统的星宿命名联系起来了,以日常摆拍构建起所谓的“新水浒叶子”。这种认知的穿越闪烁着某种不可确证的幽谧的文化心理关联。

9
《星宿系列之天智星》肖旭
    
10
《星宿系列之天魁星》肖旭

    
    肖映河可以说是一位极善于综合编辑的视觉“魔法师”。他将梦境、记忆、秘术以及想象之物进行无缝链接,搭建自己的视觉的魔幻宫殿,他还将日常生活的各种材料随手拈来,有机地吸纳进他那因自身的文化基因和趣味铺就的水墨“宫殿”之中。

11
《仙人指路》 肖映河
    
12
《大景观》局部 肖映河
    
13
《大景观》局部 肖映河
    
15
《善良未遂》 肖映河

    
    张海鹏是做雕塑的,他对于物质形态和质材比较敏感。他所展开的社会观察是借由人民币上的人像来切入的,通过对这一耳熟能详的图像的挪用与改造,他讽喻了物欲膨胀以及所谓超速发展的中国的身份和阶层的反差以及认同危机。

16
《中国人民·气球》 张海鹏
    
17
《中国人民·100之一》 张海鹏
    
18
《中国人民·50时代》 张海鹏

    
    总体说来,这五位都是讲究从自身的感知出发,并希望不断有所发现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是概念化的,而是具有某种个体温度的。当然,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差异多于共性,并且在一种因为教学、因为问题探讨所形成的“共同体”中实现多样性,也是他们的重要诉求。

2
参展艺术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