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摩登氧分 首页/艺术/艺术事件
展讯|前进中的结构——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

集中呈现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各工作室这10位青年教师的系列作品

2015年01月19日 本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 作者:ccyyan
分享到:

内容摘要:“前进中的结构——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广州美术学院范勃教授任策展人,此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为曾曦、安琦、陈子君、郭祖昌、韩建宇、黄一山、刘可、罗奇、秦晋、谢郴安。展览共展出油画、装置、影像40余件,将集中呈现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各工作室这10位青年教师的系列作品。

    
01
展期:2015.01.18—02.01
展厅:2、3号厅
    
    “前进中的结构——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广州美术学院范勃教授任策展人,此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为曾曦、安琦、陈子君、郭祖昌、韩建宇、黄一山、刘可、罗奇、秦晋、谢郴安。展览共展出油画、装置、影像40余件,将集中呈现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各工作室这10位青年教师的系列作品。
    结构式的表述,是对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群体的一种直观判定,链接着学院艺术的新生力量。对他者而言,这10位青年教师既是学院体系结构内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是各自活跃在艺术领域的个体艺术家。他们像“浮游电子”般快速地穿插在系统的缝隙中,又围绕着油画系这个核心形成相对规律的结构化体质。这种游离结构的双重身份,保证了这10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活力,他们的群体结构也在不断游离——重组中获得了前进的动力。这次展览将集中体现这种活力的面貌。
    
03 陈子君 《欲火焚身你还毫不知情》地板胶综合材料 80X80cm 2014
    
序言一
    新的历史语境下,当代艺术教育面临如下趋势:全球化事实、互联网技术、后殖民主义扩散和当代艺术的符号化消费。这些对艺术教育产生持续的质疑和颠覆:在学院内部,新媒介的发展和跨媒体创作开拓了艺术表现的形式主义疆域,使教与学发生新的转换;在艺术思潮方面,“人人都是艺术家”(博伊斯)口号的提出让艺术失去边界而成为“日常生活”,而艺术的本质此刻又被抬升到历史和哲学的语意结构体系(阿瑟•丹托)。这使艺术院校中对艺术家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面临极大的挑战。而新的观念、新的创作方法论与传统艺术教育之间的变革张力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美术教学……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代美术教育转型的印记深深烙在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身上,并以多种不同的表征呈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前进中的结构”-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作品展的举办,初衷与意义尽在其中。 参加展览的青年艺术家置身于当下剧烈的文明鼎革,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作品彰显出对学术性、实验性、观念性的高度关注。作为美术学院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无疑是艺术教育转型期中的亲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通过此次展览的十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会意地察觉到,有关艺术观念的跨界与综合以及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知识系统与方法论介入创作,会进一步促进我们对当代、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教育、当代艺术教育的未来更进一步的思考。
    同时,他们对建构作品自身的语言体系、修辞方式、表述话语等方面的不懈努力,也凸显了广州美院未来艺术教育的积极态势和可能性。
    
04
刘可 《蓝幕之六》 280x190cm 综合材料 2014
    
序言二
前进中的结构与开放的视域
    这些年,关于中国艺术教育机制的讨论变得频密起来,其中的不少看法都主张不宜简单化地理解学院与新艺术之间的关系。曾经有一段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铸就了国内美术学院的单一面貌,但是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学院内外因素一起作用,逐渐地改变了原来的结构,使其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状况。作为美术学院重点系科之一的油画系,无疑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亦然。
    为了让不同的风格和理念得以并存发展,广美油画系早在20多年前就建立了画室制,分现代艺术、自由艺术、具象艺术三个方向。而油画系目前的五个工作室的构架则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第一工作室以“时代精神与具象写实”为导向,第二工作室以“当代精神与现实反映”为主张,第三工作室强调多种学科的交叉,第四工作室推崇对现实社会各层面多重性的理解,第五工作室则定位于跨媒介的实验与自反性的思考。寥寥数语不足以表述各工作室的具体定位,但是从这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些特点:其一,这样的工作室划分已经打破了具象、表现、抽象所谓风格类型的区分方式,而更侧重于介入当代社会、思想与视觉的方式与路径;其二,油画系的建制实际上是力图从内部破除国内美术学院系统僵化的媒介分科规则,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与前沿的艺术教育体系的对接;其三,在追赶艺术时潮的同时,它们还是保持了某种独立的判断和对于个体视角的强调。
    这样的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开放性和反思性是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产生的,尤其是青年教学力量的汇入,他们极大地拓展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学院的传承和时代的变革如何在他们身上发生作用?而他们又提供了哪些新的视觉与思想的话语?这是我们通过此次“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所希望了解的。
    
06
谢郴安《茶叶作坊》2014
    
    以我所见,十位青年教师和艺术家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趣味。这自然与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在广美油画系所受的教育有关,我们不难看出,图式绘画、语言质感、前沿阅读、思维激辩,以及跨界探索等方面的训练在他们身上的显现;但很显然,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并且因为所处时代的变化,在延续学院既有的某些思维取向的同时,他们也将最新的信息和思考注入到了自身的艺术实践之中。
    在这当中,有一类艺术家是以个体经验为基础对某些精神性问题给予强烈观照,但其所选择的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都不是喧嚣热闹的类型。比如罗奇,无论人物还是风景,他的作品都表现出某种不趋时流的清幽沉寂之感。他有意避免各种既有的观看与表现程式,而寻找到原本最微不足道的事物的“气场”和生命力。这与其强调的“独立的意识和发现的勇气”是非常一致的。安琦近一两年在俄罗斯访学,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对她的表达产生了不小影响,使得她的画面具有一种冷峻沉郁的感觉,有意思的是,这种感觉却以具有几分水墨意味的笔触传达出来。曾曦一直以诗意悠然的笔触和色调描绘着雾气弥漫的淋浴场景,他希望以此图景来隐喻某种精神性的洗涤过程中的憧憬与炼狱。
    有的是以具象语言的探索作为表征的艺术家,比如郭祖昌和谢郴安,但他们的主旨都不在于所谓精确的再现。郭祖昌的写实人物强调的是动势、表情和意韵的跌宕,在具象当中注入不少诙谐和夸张的成分,以探测人物的精神面貌。谢郴安则以西方古典写实绘画的构图、语言、气质以及氛围来编造自己的日常生活,实际是假借古典的躯壳来承载自己的青春戏仿游戏。
    有的是带有分析和研究色彩的实验探索。比如黄一山,他一直以颇具科学和理性性质的方式在剖析对象,从图式构成到表达手法,他通过所谓非绘画的“粗暴的再现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冷峻却又荒诞无边的程序化世界。韩建宇最近几年执着于描绘最了无生意的绿色景观,浓密的植物和规整的栏杆,似乎是以精密的仪器绘就而成,但就在这看似静谧的物景中却错置了细小的人物和构件,使得画面暗含“杀机”,透示出为平静表象所遮掩的某种历史的抑或现实的困境。
    
07
罗奇 《丛林战士》109X217cm 布面油画 2014
    
    秦晋与陈子君的作品都与独特的女性体验有关。具体而言,秦晋的作品往往在温情中渗透着不安,沉静中蕴藏着紧张和冲突,体现出她所说的细腻情感中含有的粉色暴力和残忍。其近作《When I am Dead》再次展现了她与母亲隐秘的情感交织,时间、身体以及角色传递等方面的独特体悟通过和缓、静谧却又冷峻的镜头语言传达出来。陈子君是一位善于将自己的感性思维演化为细腻而又随性的图像的艺术家。近期,她从画室中布满污迹的地板胶找到了灵感,将这些污斑转换成了奇异的“精灵”形象,带给我们以新的观看和体验的视角,让我们获得一种生活在“诸神存在”的新情境之感。
    还有刘可,他是一位取向多元却又整体面貌鲜明的艺术家。可以说,跳跃、多歧、对抗、流转……种种的不定型特质构成了他的整体征貌。从类似“色盲卡”或“花布”的无序的叙事“噪音”,到线块的拆建“魔方”,都是他那永不停歇的以流变、质疑的态度认知事物的“抽象”反映。因此,他的“抽象艺术”不是形式主义层面的平面概念,也不是所谓内心思绪的记录,更不是某种具象之物的抽象对应,而是其认知方式的符码式浓缩。
    可以说,这样一个展览是十位青年艺术家阶段性的创作与思考的反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系的新兴力量的构架,它展现了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和活跃度,并且,它是行进当中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小系统”变革的局限性以及置身于体制的难以避免的钝性。希望借此展览之机,既总结其现状和特征,又给予建设性的批判意见,将问题引入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