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家】这次带来了十分有趣的一期——新锐艺术家郑龙一海向我们推荐毛里次奥!我估计你很难用百度搜索到,虽然这位艺术家很有名——你估计小编到底在闹哪样啊?让郑龙一海来告诉你吧: 郑龙一海是触及多
近期的【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家】,摩登氧分小编邀请了一众艺术家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与我们分享他们眼中心水的艺术家,看看他们眼中的艺术大师是怎么样的。今个儿我们来分享另外一位叫郑龙一海的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家,郑龙一海?一开始听到这名字,想必各位是不是对他充满好奇呢?他推荐的人名字叫……毛里次奥!小编到底在闹哪样啊?让郑龙一海来告诉你吧:
郑龙一海是触及多个学科且实验性较强的青年艺术家,不拘泥成规的创作媒介,例如多媒体、手工绘本、摄影、装置,从黑夜系列、私人生物学系列到目前在进行的《民国照相馆》,处女座的完美主义驱使其每一项都追求极致,以至陷入其自我调侃所说的“精神分裂”,这位不按规矩出牌青年“新锐”喜欢的艺术家是谁呢?答案是:毛里次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在中文的所谓规范翻译为“莫瑞吉奥”或“毛里齐奥”,标题的“毛里次奥”是郑龙一海的独家翻译,是对自己喜爱艺术家的一个调侃,因为“次奥”在中文语境里充满遐想。
让我们先欣赏郑龙一海的作品:
《When I Touch You》 實物裝置風扇、空調、乾花 2012
这件作品创作于“万有引力”展览现场,愚蠢的我在非正常使用展厅空调过程中导致电线短路,火花四射,吓个半死,将线重新接上以后空调是着了,但不制冷,而且机体不断发热,其他在场艺术家对我的行为感到非常的失望,为免尴尬,我说:“我在创作!”于是将展厅唯一一台风扇对这空调吹,为了更有作品感,到垃圾桶捞了些干掉的玫瑰花,贴了上去,总制作时间约15分钟。夏日炎炎,几位挥汗如雨的艺术家围过来说:“嘿!这作品挺有意思的哈!”
作品现场说明:
给空调吹风扇,或许这就是我理解的爱情,风就是一种触摸。火线与零线正负两极 就像 男与 女, 當“他”touch“她”可能是玫瑰一般的荷尔蒙,也可能是···
这是一个长期拍摄项目,它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时间胶囊》,自2009年起,每年拍摄一卷黑白交卷,具体拍摄时间与方式随机原则,但绝不看取景框拍摄,甚至闭着眼睛拍,拍完将其库存。原计划是12年后每年冲洗一卷,其效果因为物理胶片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以上效果,但现在我觉得这个轮回太短,或许36年后冲洗,又或许永远不冲洗(该项目还在随着我自身的观念不断生长变化),拍到传统黑白摄影这个媒介完全推出历史的舞台以后(希望等到那时我还没挂),将拍完的胶卷扔到海里,再改名为《绝地挽歌》。
毛里次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作品:
r
《完美的一天》A Perfect Day 1999
《自杀的松鼠》 Bidibidobidiboo,1996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动物标本、骨骼、写实性的雕塑、模型、甚至活的动物开始出现在卡特兰的作品中,这些材料某种程度上仍然是现成品,不过卡特兰赋予了它们更多的戏剧性和现场感。(如:《托洛茨基的歌谣》 The Ballad of Trotsky,1996;《无题(雄鸵鸟)》Untitled,1997等等)作品常常带有幽默和寓言的成分,现场感和情境反差越来越成为他所关注的问题。为此他既可以把一头活驴牵进画廊,也能把栩栩如生的着衣假人或小狗放到街角和路边以假乱真。
《托洛茨基的歌谣》 The Ballad of Trotsky,1996
《第九个小时》( The Ninth Hour,1999)则是卡特兰最广为人知和饱受争议的作品:形似真身的教皇保罗二世(蜡像),被一块从天而降的陨石击倒在地。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现场感,卡特兰甚至要求将展厅的天花板玻璃砸破,使碎片洒在地上,使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还原”出“事发”经过。作品体现出了一种较之其以往作品更加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当这件雕塑在华沙展出时,许多波兰议会的成员都试图把约翰·保罗的蜡像扶起来以为这位教皇赢回尊严
2001年,卡特兰创作了《他》(Him)和《菲利克斯》(Felix)。《他》是一个被缩小为一米高的,跪在地上的希特勒蜡像;《菲利克斯》则是一个被放大为数米高的巨猫骨架。这一大一小的变化手法也成为卡特兰经常用到的情境反差手段。
《他》(Him)2001
《无题》Untitled 2002
《无题之一》Untitled 2007
《L.O.V.E. 》2010
2012年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个人艺术回顾展“全部”(All)上,不断挑衅着世界的意大利艺术家卡特兰宣布自己退出艺坛。世人再也无法看到各种不敬的作品,诸如1999年的《第九小时》—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被一颗陨石击中。如今它们和其他126件艺术品一道被高悬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穹顶之下,这些作品概括了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这种陈列方式也延续了艺术家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以吊儿郎当的调子对艺术界发出挑衅。这“第129件”作品也将成为卡特兰的收山之作。
2012Maurizio Cattelan的个人回顾展“全部”(All) 古根海姆博物馆展览现场
“在我看来,人类艺术的最高形式就是悲剧,因为我们大概是唯一能意识到自己终将灭绝的生物了,即便不是在死亡边缘的时候…我对笑中带泪的东西感兴趣:有戏虐的地方就有谦卑…我也进行自我羞辱: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唯一荒唐可笑的人实际上就是我自己。”——Maurizio Cattelan
【阅读延伸】
关于艺术家:
卡特兰是一位没有接受过专业学院教育,靠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他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大学城帕多瓦。如果要给成为艺术家之前的卡特兰做一份工作简历的话,你会发现那真是一个无比丰富而古怪的单子。他年轻时为了生存做过捐精者,从事过的工作有厨师、园丁、护士、木匠,甚至负责太平间尸体看护的丧葬员。这些丰富而独特的经历毫无疑问也与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1993年卡特兰到纽约定居,不断奔忙于纽约和米兰两地之间。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是,卡特兰没有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作品常常依靠展览现场的感觉进行创作,甚至可以说很多是通过展览才构思出来的。卡特兰早期的一些作品比较明显带有设计感并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杜尚(Marcel Duchamp)现成品艺术的观念。甚至有人把他看作是能代表后杜尚主义的伟大艺术家之一。
注:郑龙一海作品图片及文字由艺术家本人提供;Maurizio Cattelan主要文字介绍出自artspy艺术眼,作者:黄寺 2009/4/29 ,2012回顾展图文出自99艺术新闻,其余图片皆出自互联网,作品图片版权归Maurizio Cattelan档案馆所有。
点击这里继续了解艺术家郑龙一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