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他的思维如何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转换?一张崭新的照片经过绘画的转换之后充满了历史感,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交点在哪?人物,风景,静物,这三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
摩登氧分隆重推出新栏目——【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家】!!!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没错,就是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家!摩登氧分小编邀请了一众艺术家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与我们分享他们眼中心水的艺术家,看看他们眼中的艺术大师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首先邀请了艺术家林伟祥聊聊他喜欢的艺术家。
我们先来欣赏林伟祥的作品:
艺术家林伟祥作品
从2006年开始,林伟祥便致力在花布上作画,至今,花布已成为他作品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手段,同时,作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也成为他人辨识林伟祥作品的符号。林伟祥并非懒惰的拿来主义者,他通过对花布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改造,巧妙地运用花布的固有图案去营造他的画面氛围,并依据图案的重复性和规律性安排画面内容。
2004年,林伟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里希特的作品介绍,其中几张描绘从空中俯视地面城市的作品,笔调轻松,色彩简洁,毫无堵塞僵硬之感,再联想到以前看过的他的写实与抽象作品,两者画风迥异,自成一格,却又是出自一人之手。里希特在作品中的思维转换,对林伟祥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与小编一起欣赏里希特的作品吧!
格哈德·里希特作品之《城市俯瞰图》
格哈德·里希特作品之风景系列
赞叹之余,我好奇的是,他的思维如何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转换?一张崭新的照片经过绘画的转换之后充满了历史感,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交点在哪?人物,风景,静物,这三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
绝大多数的作品,在视觉上都是“模糊”的,这“模糊”的是事物本身,还是“模糊”这一技术手段,消解了作品与作品之间原本明确的界限?又或者,“模糊”本身,便是贯穿作品的主要线索。
【阅读延伸】
关于艺术家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Richter),1932年在德国出生,毕业于德勒斯登艺术学院。他以画照片闻名,但又非完全对照片写实,画得有点像对焦不成功的照片,但令人回味无穷。后期,他又着迷于抽象,热衷于笔触和斑点。
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中,也充分展示了这位艺术家善于质疑和认真实践的品质。他使用和模拟拍坏了的照片所画的油画,成为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参照和挪用的经典;他用具像手法画抽象画,以示对抽象和具像艺术划分的质疑。
看完了这些,你是不是也有心仪的艺术家啊?可以联系小编我,咱们一起分享分享哦!精彩还将继续敬请期待!
点击这里继续了解艺术家林伟祥吧!